王嘉实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,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。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部主任、文艺中心艺术指导。近年来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,近期又再次听到他的新作《兰卡树》。
听他的新歌,须用心去体会、去感受,其特点旋律抒情纯静,委婉流畅,朗朗上口,风格独特,很有功力。现在世风浮躁,一些作曲家也不免受其影响,有些歌听一半就想弃听。如何创作出更能使大众接受的作品,是摆在作曲家面前的重要思考问题之一。王嘉实就是勤于思考的一位作曲家,他创作最大特点就是好听,用简单的和弦写最动听的旋律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他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渗透在配器中,自由的调性转换与传统的功能和声为歌曲加分不少。他的配器使音乐处于主要位置,让音乐来渲染环境,用音乐参与叙事,刻画内容的情景,用听觉唤醒听众的情感共鸣。他的高明之处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意图。注重旋律感情,大编制的交响乐伴奏,有一股浓浓的文化反省意味,其喜怒哀乐兼具的音乐产生出入心入脑的穿透力,形成了他的音乐风格。王嘉实是一位很会说故事的作曲家,意境的描绘有时胜过旋律的表达,作品中情景交融,既有对大自然的环境赞颂,也有发人深思的主题内容,音乐的诗境在文字催化下,格外具有渗透力,我想这源自一个人的心灵感受,来自于音乐修养的培养,音乐的表现力是由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决定的。
音乐修养的提高除了广泛的理论学习外,更主要的是学习探索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,音乐善于表现大自然的万物景象、人的情感与音乐共鸣释放心声,没有一定音乐理论休养是很难做到的。创作音乐的内涵不仅仅是技术的纯熟,须用心激活音符,像浩瀚的海洋,耐心寻找。大千世界的各种内心情感,都隐藏在音乐灵魂的线索之中。如:春景、林海、波涛、人物……都是音乐创作的来源。用心看世界,才能体现音乐的内涵。音乐修养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的外化,每个人的差异性源于灵魂的差异,源于诗性和艺术性。这话一语点破了人之不同表现的结果。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,真正区分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眼界、思想与努力程度!
从作曲家王嘉实的创作中,找到如何看待创作的审美角度,还更应当关注的是作品的外延。对“人文”产生了一些思考。在现代生活中,因为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以及精神世界的匮乏,致使现代人仿佛生活在迷茫之中。如何寻找那一抹纯真,我以为,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去阅读和思考,将心灵寄托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,寻求人生的真谛,得到心灵的升华。人文也就是“升华”,是对我们精神文明生活的核心因素的一种升华,也是一种“文化传统”,当今我们生活一个多元化的世界,对“文化传统”应该将艺术放置于多元化的视角下,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,是因为在作品上升到人性、人文的境界时,面对人的心灵,曲调、和声、节奏、配器、结构等等技术手段,都变得简单了,人类至高无上相通的人性,在创作中,都可以互相借鉴,新旧通融,雅俗交汇。
在王嘉实的作品“外延”中,“自律”的规则常常显现,“自律”一般讲就是作品的美是因为其创作手法等因素在“他律”规则中被映衬出来,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,带来社会性的思考,这些社会性的思考就是“外延”的价值。指导性意义则更多的体现在作曲家的喜怒哀乐情感之中,这是一种情感缩影的表达,也是一种哲学观念或者社会思想的表达,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,人们的心灵处在“高于生活”中,充当着现代人的“导师”。
音乐创作通过精巧的“布局”所引发人们对于社会性问题的感受,最终引发对解决问题方式的思考。这样的方式赋予了现代艺术一种独特的气质,也就是现代艺术的“指导性”价值。那么在艺术的创作当中,如何将“指导性”富于其中,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另一个问题。这种基于文化为出发点来进行音乐创作的方式,我认为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。音乐艺术作为社会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产物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同时期的社会所传达的核心精神是不尽相同的,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孤立的讨论艺术的社会性和审美性,社会性是发展的,审美性同样是发展的,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丰富着我们的文化,那么作为文化符号的音乐艺术,也须在表达方式、表达内容,做到以人为本,才能充分发挥出“指导性价值”。
作曲家王嘉实曾一度下海经商,成功创办了“安徽中粮龙虎尊酒业有限公司”、“北京商鼎亚欧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”和“北京泰岳贸易有限公司”。 从一个作曲家、文化人、学者转换到商人,这一身份的变化跨界令人难以置信,他具备经营才能和独闯天下的性格。以商养文,以文促商,成就他多年来藏在心底的理想实现。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《行路难》中的绝句。意思是:尽管前路障碍重重,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,挂上云帆,横渡沧海,到达理想的彼岸。运气总是垂青于王嘉实,因为它具备了随时抓住任何机遇的思考。相信他继续实现理想施展抱负,给人以激励,坚持自己的理想一路走下去。(文/雷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