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创作也要有“工匠精神” ——歌剧《星星之火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
时间:2017-08-31 15:34 来源: 编辑:admin 点击:
次
【声乐网讯】2017年5月18至19日,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歌剧《星星之火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。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、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许红英与会并发言。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和歌剧《星星之火》主创人员围绕作品的各个方面,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,为作品的精修细磨启发思路。
经典仍在回响
《星星之火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民族歌剧,也是第一部以东北抗联和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,由李劫夫等担任作曲、侣朋等担任编剧,于1948年投入创作,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,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。其中的经典唱段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》,更是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。2015年,沈阳音乐学院精心复排的歌剧《星星之火》,既展现了经典风采,又体现了时代精神,于10月31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,好评如潮。2016年,主创团队结合专家意见、观众反馈,对作品进行了重要修改,使其艺术性、观赏性有了新的提升。歌剧《星星之火》薪火相传、一路走来,经过了千锤百炼,好品质有目共睹。
王勇表示,“《星星之火》获得滚动资助,既表明了国家艺术基金对歌剧发展的高度重视,也是对沈阳音乐学院现有资助成果和项目执行情况的肯定,更对该作品勇攀‘高峰’充满着期待”。在他看来,艺术基金开展滚动资助项目,组织专家对剧目进行“会诊”,开展加工修改提高,是为百姓创造出最好的精神食粮,是通过资助一批坚持艺术本真、精耕细作、服务百姓的优秀作品,出精品、出“高峰”,发挥好艺术基金引领、杠杆作用的体现。王勇表示,滚动资助组织再修改、再提高,不是另起炉灶、推倒重来,而是反复锤炼、打磨、去伪存真、去粗取精。他指出,艺术创作也要有“工匠精神”,要坚信“掘地三尺必有水”,要在文本上一字一句反复推敲,表演上一唱一念、一招一式、一颦一笑反复琢磨,音乐上一板一眼反复斟酌。
许红英表示,“歌剧《星星之火》既是沈阳音乐学院继承鲁艺光荣传统的时代答卷,也是辽宁文艺工作者弘扬鲁艺精神的工作成绩。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多年来对辽宁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!”她坦言,在《星星之火》下一步的修改、打磨、提高阶段,辽宁省文化厅将积极配合做好项目验收工作、支持剧目进行全省巡演。同时,鼓励主创团队沉下心去、弯下腰来,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,努力将《星星之火》打造成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文艺佳作。
沐雨栉风 见性明德
今年年初,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从2015年立项资助并按期结项、2014年立项资助并延期结项的共155部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中,严格遴选出10个滚动资助项目。歌剧《星星之火》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中唯一的歌剧。那么,《星星之火》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?在接下来的剧目打磨过程中,哪些亮点需要保留,哪些长处值得发扬?
研讨会上,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、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,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、国家一级编剧王俭,中国舞台美术家学会会长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曹林,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、国家一级演员孙鸣笛,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、副教授周映辰,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熊源伟,中国舞美学会副会长、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总监、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高广健,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、编审莫蕴慧,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奏员景作人,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郝维亚,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、国家一级作曲王亚勋,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王安潮,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、国家一级演员韩延文等先后发言、各抒己见。
欧阳逸冰表示,“歌剧《星星之火》的音乐、表演,以及舞台中诗的意境都引人入胜。音乐既熟悉又新鲜,既通俗又高雅,既优美又有内涵”。剧本富于简约美,按照歌剧思维进行跳跃式创作,不注重事件的逐一交代,而是给观众留下了必要的想象空间。
王俭认为,“《星星之火》既讴歌了不朽的民族精神,又传承了丰厚的民族文化;既丰富了当下的歌剧舞台,又提升了艺术院校的教学水平”。在他看来,经典改编“不宜伤筋动骨、不宜拆梁换柱、不可破旧立新,必须老汤调味、赋神赋貌”。歌剧《星星之火》的复排工作,恰恰坚持了这一原则。
“艺术创作如何坚持民族传统、坚持文化理念,歌剧《星星之火》的积极探索值得肯定”。曹林在谈到作品与演员相互促进、相互成就问题时,认为复排《星星之火》对人才梯队建设大有裨益,为艺术院校解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。
孙鸣笛表示,“复排《星星之火》不仅是鲁艺思想的有效传承,而且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重要一页”。它在“修旧如旧”的基础上,巧妙运用当下的创作方法,让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周映辰对沈阳音乐学院复排歌剧《星星之火》,表现出卓越的艺术判断力给予了肯定,“作品整体面貌清新、质朴,民族歌剧味道纯正,人物性格鲜明、角色诠释准确,而且叙事结构紧凑。”
熊源伟表示,“还原经典的面貌,呈现一部博物馆式的作品,也是有价值的。但沈阳音乐学院在复排《星星之火》时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,既要‘修旧如旧’,又要沐雨栉风,有新鲜气儿,走进今天的时代。”
高广健认为,“歌剧《星星之火》的舞台美术简约、质朴,对东北地域文化进行了独特的视觉呈现,为全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空间。”
莫蕴慧从学术意义和艺术价值、实践价值、社会价值等几个方面,对《星星之火》经典之处进行了诠释,并指出对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郝维亚表示,“《星星之火》是一部借鉴东北民间音乐元素、兼用板腔体音乐结构、部分加入西方歌剧处理方式的民族歌剧。”
王亚勋认为,“沈阳音乐学院站在时代高度,以文化工作者的自信和自省,精心复排歌剧《星星之火》。作品很好地体现出革命化、艺术化、民族化的特点。”
韩延文表示,“歌剧《星星之火》不仅代表东北的文化,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;不仅代表沈阳音乐学院的艺术成果,也代表中华文化的艺术形象。”
艺无止境 提升品质
作为一部复排的舞台艺术作品,歌剧《星星之火》的“精品之路”备受关注。研讨会上,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,对《星星之火》进行了全面把关,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。
在剧本方面,欧阳逸冰认为,该剧通过主人公李小凤在革命大熔炉里的成长,歌颂东北抗联精神。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、表现主旨,希望建立起主人公与周围人的戏剧性人物关系,在矛盾冲突中揭示内心世界。王俭建议,在增强戏剧性的同时,兼顾融合度和妥帖感。具体来说,就是“紧扣一条线,深挖几个点”,以李小凤的心路历程为主线,抓好对她的情感、精神有激励、有震撼、有推动的几个支点。曹林希望,一些次要线索应交代得更清楚,结尾应更有说服力。孙鸣笛希望,通过增加戏剧冲突,把主人公形象塑造得更鲜活、更丰满、更动人。周映辰建议,在叙事紧凑的前提下,注意细节捕捉和人物刻画。莫蕴慧认为,歌剧的故事情节虽然是大线条,但也要尽可能做到科学、准确。景作人希望,人物塑造在强调革命性的同时,多些情感、少些说教。
在音乐方面,王俭建议,在符合音乐规律、音乐布局的基础上,省掉一次《白山黑水歌》的合唱,增加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》的比重。曹林希望,大合唱的震撼力继续加强,使之具有史诗般的力量。莫蕴慧希望,角色声部定位进一步细化,人物的音乐主题更鲜明。景作人认为,歌剧是音乐的戏剧、戏剧的音乐,希望以一个合理的音乐脉络贯穿全剧,并合唱中加强戏剧性、角色感。郝维亚认为,歌剧是作曲家的艺术,作曲家须把音乐写出戏剧性来。他指出,“好人都在高声部,坏人都在低声部”,这样不仅削弱了表现力,而且不利于写重唱。重唱写作如果太强调纵向和声,不利于表达情感。王安潮建议,加强咏叹调的塑造和戏剧性场景音乐的呈现,同时在对比上多下功夫,通过强弱、明暗对比,来凸显音乐戏剧性的推动和融入,并以标志性的主题音乐来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。
在表演方面,孙鸣笛认为,在歌剧表演中,需要改变“角色变我不变,以不变应万变”的习惯,主动根据剧情、人物需要调整声音。换句话说,声音要服从于人物,人物形象决定声音特色。另外,人物脸谱化、模式化的特征较明显,戏曲痕迹较多,希望采用歌剧的表演手法。熊源伟也认为,脸谱化的表演,不易打动观众,希望李小凤的独特气质、气质变化表现得更加充分。另外,他指出,“群众场面似乎只有场面没有气场,只有整一性缺少丰富性”,希望群众演员也能像角色演员那样认真投入。
在舞美方面,曹林认为,整体舞美对戏剧推进有积极作用,建议把侧目条都用上,以增加视觉宽度。高广健认为,目前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较恰当,但希望更加丰富。建议恢复手绘的制作方式,并用滚动画幕产生动感。服装方面,高广健认为,服装质感和制作方法略显老套,希望有所突破,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。王亚勋建议,人物穿着应与所处环境相符,表现出抗战时的艰苦和惨烈。
沈阳音乐学院院长、歌剧《星星之火》艺术总监刘辉在总结发言中表示,“感谢国家艺术基金一直以来对《星星之火》的关注和支持。获得立项资助后,全院师生尤其是主创团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大家更加向往艺术、追求艺术,一心向上、一心向学”。他表示,通过复排这部具有革命传统、歌唱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,全院师生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召集、思想上的洗涤。“这次研讨会,各位专家的真心、真情、真意,感动了沈阳音乐学院;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,让我们受益匪浅。我们将以开拓创新、打造精品的决心,认真学习、深入研究会议内容,用心制定修改方案,切实用好滚动资助资金,努力把歌剧《星星之火》打造成一部立得住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艺术精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