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里斯托夫·格鲁克(1714年7月2日~1787年11月15日)德国作曲家,祖籍波希米亚,父亲以畜牧森林为业,从不鼓励他玩乐器。十八岁赴布拉格以唱歌为生,经获贵族资助赴维也纳与意大利学音乐,在米兰拜桑马替尼(Giovanni Samnartini)为师,学习歌剧写作,四年内完成若干部歌剧。1745年赴伦敦,结识亨德尔。此后十五年遍历欧洲各地,指挥写作歌剧,多半为应酬之作。1760年,舞剧大师Jean Georges Noverre发表文章抨击专为展示歌喉与舞艺的歌舞剧,他认为音乐与舞蹈应为故事与剧情服务。这种观念对格鲁克影响至大。
1761年完成的新剧《奥菲欧与尤丽狄茜》就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。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优丽狄玺不幸死了,他非常悲伤,在神灵前恸哭。奥菲欧悲痛欲绝的歌声打动了爱神,允许他去地狱,用动人的歌声救回爱妻,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脸。奥菲欧如愿以偿,但他一眼不看妻子的脸却使妻子很不理解,在她的苦苦哀求下,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,回头看了她一眼,优丽狄玺当即倒地死去。奥菲欧后悔莫及,欲自杀殉情。爱神被他的真情感动,再次显形相救,终于救活了优丽狄玺,使他们夫妻得以团聚。此剧取材自古希腊悲剧奥菲斯(Orpheus)的故事,感人的剧情,配上杰出的音乐,使它的首演非常成功。他又为文攻击喜好炫耀的意大利歌剧,认为“音乐应切合剧情,而不应以无谓的装饰破坏剧情”。70年代的作品也都以希腊轶事为题材,使他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歌剧作家。格鲁克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仍不断上演。格鲁克的优点在于成功的表现戏剧化的音乐,配器大胆而多变化,与韦伯、柏辽斯、瓦格纳颇为相似。他在对位与乐曲结构上不乏缺点,却构成他的特色之一。柏辽斯与瓦格纳在不同层次上都可称为格鲁克的崇拜者。